“四象限"策略要求对现有的分离条件进行优化,扩大第一、二象限的范围,再对方法的杂质检出能力进行评价。处于四个象限中的杂质具有不同意义,需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以深入了解分析方法与杂质谱的关系。
第一象限表征方法对已认知杂质的检测能力。
利用紫外光谱、质谱裂解情况、色谱保留规律、降解规律等多种信息确认色谱图中的已认知杂质。
第二象限表征分析方法对未知杂质的检出能力。
根据质谱裂解、降解规律、色谱保留规律、紫外光谱等多种信息推测未知杂质的结构,可以逐步深化对药品杂质谱的认识。此外,理论上,人们存在认知盲点,杂质未知同时也未被方法检出,这就是第三象限表征的情况。
第三象限表征的未知杂质包括目前样品中不存在的新杂质,以及目前在样品中客观存在,但从未被人们发现的新杂质。
前者体现出人们对杂质谱的认知盲点,即我们无法保证目前的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不可能出现从未遇过的新杂质;后者体现人们对分析方法认知的盲点,即我们不能肯定目前的分析方法可以检出样品中客观存在的全部杂质,或当检测方式改变或采用分离机制不同的其他分离手段时不会发现新的杂质。
如果已认知杂质在HPLC色谱系统中未被检出,就构成了第四象限。应进一步探寻杂质未被检出的具体原因:该杂质是在样品中不存在或是方法的缺陷。
第三象限杂质表征的是人们认知的盲点,在现有阶段无法评价,因此在杂质谱控制中是风险的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对杂质谱的持续认识,优化杂质分离方法提高检出能力来减少此部分杂质的比例,促进第三象限杂质向第二、四象限转移。也可以通过开发互补分离方法,全面评价分析对象中含有的所有杂质。“四象限"策略体系,期望杂质存在于第三象限中的可能性越小越好。